元寿道:“匠师中大夫元哲,可为大匠。”
瞧见没,大隋就没有用人唯疏的时候,只要是推荐,就是推荐自己人。
杨铭又看向一旁的云定兴,问道:“你觉得呢?”
云定兴跟元寿不对付,你看不起我,我还看不起伱呢,于是他道:
“司木大夫苏会,精通营石构筑,其祖父曾参与邺城和晋阳的防务督造,臣以为这个人比较合适。”
这么看来,这个人原本是齐人,因为邺城和晋阳,曾做过北齐的首都和别都。
杨铭问道:“此人在京师?”
“是在京师,”云定兴没有搭理脸色阴沉的元寿,点头道。
杨铭道:“速召此人,令其招募工匠,总监炼场营堡构造。”
像苏会这样的大工匠,手底下常年有一拨得力的手下,专门辅佐他处理工程事宜,其实就是一个团体,可单独称之为一个工程公司,而且内部分工也很明确,经验技艺不会外泄,都是传代的,所以里面沾亲带故的不少。
这种现象在大隋是最为常见的,或者说,在华夏古代都很常见,即使后世也是如此,一个包工队,很多都是乡里乡亲。
外人越多的包工队,工作效率越是低下,因为包工头指挥不动。
京师到河东,也就五六天的路程,所以苏会接到命令之后,很快便带着三百多人的嫡系队伍来到了闻喜。
首先是勘察地形。
杨铭当初选址的时候,就考虑到了炼场的防卫体系,这里依山傍水,刚好处在一个夹沟内,只有南北两个出口,只要卡好这两个地方,炼场就攻不进来。
“孤全权交付于你,只管放手去干,一应物料所需,去找永富郡公(窦庆),他要是给你供不上,你再来找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