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家子弟一脸的期盼下,杨铭开口了,不过他第一个向崔君肃询问的,是刘焯。
“刘博士现于何处?”
崔君肃道:“前年春,已归河北信都老家。”
可惜了,这么远的距离,年纪又大如果长途奔波,估计是扛不住,而且人家回了老家,明摆着是不打算再做官了。
杨铭又问:
“刘炫刘光伯,现居何处?”
刘炫与刘焯,并称“二刘”,是河北名气最大的两位学术大家,杨广继位初,授太学博士,后来以品行卑下,被辞退了。
历史上,刘炫于隋末战乱时期,颠沛流离,孤身一人反回老家,最后冻死在老家河间郡景城县的城墙脚下,尸体被门生弟子收敛安葬,被尊为“宣德先生”。
崔君肃答道:“眼下就在京师,开设学馆授业。”
“让他进宫,就说我要见他,”杨铭道。
崔君肃点头道:“是。”
接着,杨铭又开始翻阅各地郡县的出缺情况,大隋一百九十郡,统辖一千三百余县,所以出缺的情况非常多。
正常出缺只有两种情况,死了,或者被调任了。
杨铭边翻阅边道:“承懿喜欢南方还是喜欢北方?”
陈彦先是看了一眼陈淑仪,随后道:“我大隋南北归一,哪里都是一样的,但凭太子安排。”
实际上他喜欢回南方,毕竟在北方要看关中门阀的脸色,做人难,做官也难。
所以他的那个眼色,就是希望姐姐陈淑仪,能帮他将不便说的心里话,说出来。
但是陈淑仪没有理他,给你官就老实接着,挑三拣四伱以为这是陈朝吗?
杨铭当然不会让他回南方,南方人在北方做官,有助于对关中集团形成挑战,而且有助于南北融合。
“眼下河北出缺较多,又有运河之利,武阳郡馆陶县,紧邻运河,漕运通达,你就去这里吧。”
陈彦大喜,赶忙谢恩。
杨铭不用明说,陈彦也知道是让他去做县令,大隋制,县一级主官由吏部任命,县令僚佐由县令自行辟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