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铭点头道:“那就暂定行台左仆射为杨恭仁,行台右仆射为王士隆,那么民部尚书的人选,诸位好好议一议。”
这次针对巴蜀,名义上是铲除巴蜀地方历年以来的积弊,使得巴蜀能与其它地方一样,政令通达,政务分明,其实就是搞钱。
所以行台民部尚书,也得是杨广的人,杨广会盯紧这个位置,不容他人染指。
议来议去,大家商定了一个人选,皇帝的宠臣,裴虔通。
裴虔通眼下的职位不高,威望也不行,但是就任行台民部尚书,还是可以的,这个官职听起来非常大,但品级并不高,也就略微比杨铭荆州总管时期,总管府的户曹高那么一点。
加“行台”俩字和不加行台,那是天差地别的两码事。
那么接下来的位置就好办了,
杨铭以典书坊管记舍人裴熙载为西南道行台刑部尚书,燕小棠的爹燕宝寿调任礼部尚书,史万岁的长子史怀义调任行台兵部尚书,御史台陈孝意调任吏部尚书,至于工部,需要一个懂工程的,就让宇文恺的儿子宇文儒童去吧。
这份名单当中,大致可以分为三派:皇帝派,太子派,观王派。
其中杨广的人,有王士隆、裴虔通、陈孝意。
太子派有裴熙载,史怀义。
观王派的杨恭仁和燕宝寿,其中燕宝寿也算半个杨铭的人。
就剩下宇文儒童孤零零一个人,其实也算皇帝派。
这三派,都是皇帝可以绝对放心的人,说到底这套班底,都操控在老杨家自己人手里。
所以这份名单上呈给杨广之后,杨广一字未改,于翌日朝会,当众宣布了任命。
御史台陈孝意这个人,杨铭是非常喜欢的,此人对皇帝忠心耿耿,而且也是一个敢谏的直臣,但是没有魏征那么满嘴跑火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