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答:“区别最大,便在于进士一科,此科举人一旦录取,需配以实职,加以重用。”
“你现在是太子,朕问你,皇城各个衙署,称职者几何?”杨广澹澹道:“说实话。”
杨昭深吸一口气,说道:“称职者不足一半。”
“那么朕再问你,朕该如何取仕,方可填补另一半?”杨广又问。
杨昭嘴角一抽,不敢说话了。
皇城各个衙署,上到主官下到左官小吏,大多出自关中,整个大隋的运转,都靠这帮人,其中自然良莠不齐,毕竟关中于大隋皇朝而言,不过一隅耳。
但是父皇,似乎有从别地选材之意,所以杨昭一时间不敢作答。
杨广冷笑一声,瞥了长子一眼,说道:
“老三的这份奏疏,你拿回去,让东宫的那帮人,帮你议一议,五天后,朕要重开科考,以此十科,尽揽天下英才。”
杨昭头颅低垂,小声答应。
还议什么议,您不都已经定好了吗?您的意思,不就是想让我把此策公之于众,在朝堂上提出来?
杨昭刚要离开,这时候殿外的内侍通报,观王杨雄求见。
于是杨广让太子暂且留下,听听杨雄怎么说。
“给观王搬一把椅子过来,”杨广朝身旁的高野抬了抬手。
杨雄坐下之后,清了清嗓子,拱手道:
“启禀陛下,与齐王幕僚一同遇袭的,还有臣下家中的一名晚辈,乃罪臣燕荣之孙,万年县主薄燕宝寿之女。”
“你就直说,此女跟你什么关系?”杨广澹澹笑道。
杨雄咽了口唾沫,道:“是臣下次女杨氏的女儿,臣的外孙女。”
“太傅如果已经问清楚了,就直说吧,父皇等着你回话呢,”杨昭给杨雄使了个眼色,意思是你不要一直等着我父皇问,你特么利索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