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是勋位第四等,长孙成干了这么多,贺若弼觉得封个大将军就可以,杨玄感毛都没干,却是勋位第一等。
所以啊,没有什么公平可言。
干的再多再好,都不如有个好爸爸。
刑部尚书薛胃,也说话了:“下臣认为,长孙劳苦功高,大隋北患非此人不可胜任,宜封上大将军。”
长孙成的生母,出身河东薛氏,薛胃帮忙说话无可厚非,不过也挺寒酸,就给提了一等。
杨铭旁听也觉得无奈,干实事的人最后都落不着好,耍嘴皮的倒是一个比一个混得开。
“我想问诸位一个问题,”
这时候,杨铭终于站出来说话了:“如果没有长孙成,现今突厥又是如何态势呢?”
众臣闻言,纷纷思索。
既然杨铭提出了问题,自然要有人来回答,在座的这些人无一不是成精的老狐狸,自然会想一个妥善的答桉,不能张嘴就来。
牛弘思索片刻后,说道:“若无长孙,北境多战事。”
事实上,大隋对北方突厥之患,都是从长孙成那句“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发展来的,说白点,就是在突厥内部挑拨离间。
虽然大部分时候,杨坚、高颎、杨素才是真正的决策者,但是做为具体实施者,长孙成干的已经不能再好了。
如果不是长孙成,换成其他人,未必会有这么好的结果。
虽然大隋与突厥连年交战,但并没有一次能够真正威胁到大隋国本,这和长孙成的功劳是脱不开的。
而且长孙成常年与突厥皇室打交道,颇得突厥人敬重信赖。
这个人,自身价值非常巨大。
右仆射苏威,没有给出答桉,只是问道:“河东王的意思,该如何嘉奖呢?”
他猜到杨铭之所以这么说,是对贺若弼与薛胃的提议不满,认为封的小了。
杨广也颇为疑惑的看向杨铭,他知道自己的儿子跟长孙家没什么交集,所以才好奇,老三怎么好端端的替长孙成说话。
杨铭看向苏威,笑道:“正如牛尚书所言,若无长孙,突厥边患难除,我大隋边疆百姓势必受扰,于国不利,并非只有征战沙场,开疆拓土才是国之利器,在我看来,长孙消弭边患于无形,守国门于安固,当为国之柱石,宜加封上柱国,并配实职。”
他的这一番话,让贺若弼有点不爽了,他南下灭陈,开国之功,才是上柱国,长孙成不过是靠着三寸不烂之舌,以怀柔手段安抚突厥,怎么能封这么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