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谁若是站在天子的对立面,必然会被天下人的口水淹没。
李端心中难免感慨,这还是织经司第一次堂而皇之地站上朝堂,往常他们虽有“三品以下先审后奏”的权力,但实际上这在京城根本行不通。
因为哪怕只是一个七品小官儿,他背后都有可能站着一位衣紫重臣。
但他并未就此得意忘形,反而沉静地问道:“众位卿家对于江北后续战事有何看法,今日可以畅所欲言。”
短暂的寂静过后,户部尚书先站了出来。
这位老尚书时年五十三岁,资历也很老,或许是因为压力太大导致面相发苦。
他先如数家珍一般陈述之前对淮州军将士的封赏,然后又谈这两年国库的匮乏和民生的艰难,再论边军靡费的粮草,最后则说起靖州军如果要扩大战争规模带来的影响。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目前的战事已经达到朝廷能承受的极限,如果继续往北,朝廷很难提供足够的支持。
接下来便是方才被李端敲打过的兵部尚书丁会,这次他可谓字斟句酌,小心翼翼地阐明军械不足以支撑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事。
又有工部侍郎细论大型攻城器械在江北之地制造的难度,礼部侍郎说起成州西边的沙州七部屡屡犯境,鸿胪寺少卿言及西南面的南诏国蠢蠢欲动……
总而言之,江北大捷固然可喜,但值此艰难之时,委实不宜继续大动干戈,以免有动摇国本之忧。
军方重臣倒是无一人开口发言。
左相李道彦静静地站着,仿若老态龙钟格外疲惫。
李端心里如明镜一般,先前这位老相爷的让步显然就是为如今的场面铺垫。
朝堂之上的格局错综复杂,李道彦并不能决定所有人的想法,各大派系相互之间的倾轧也很严重,但是在反对北伐这件事上,大部分人都能形成统一的想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