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颠之影

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正经的帝国主义者(4/5)

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废奴法案》《工厂法》《新济贫法》虽然是三项改革举措,但实际上却是一套连招。

《废奴法案》需要付出2000万英镑的财政支出,但是却能解放奴隶的劳动力,放这些成年壮劳力进厂,提升工厂的工作效率。

《工厂法》禁止9岁以下童工在纺织厂工作,限制9-18岁青少年工的工作时间,这一系列规定不仅是为了保护儿童权益,更是由于儿童的工作效率过低,并且任由孩子过早工作会直接损害不列颠未来的发展潜力。

至于童工出清后留下的工作岗位,则将会由《废奴法案》释放的奴隶壮劳力填补。

而为了达成前两个法案,尤其是为了凑出《废奴法案》需要支出的2000万英镑,就必须在支出逐年攀升的《伊丽莎白济贫法》上动刀。

在议会改革完成后,辉格党对《伊丽莎白济贫法》动刀是非常有支持基础的。

众所周知,土地贵族、教士、银行家以及军队是托利党的基本盘。

而辉格党的基本盘则是工业资本和新兴的中等阶层。

在1832年议会改革后,因为投票范围的扩大,中等阶层的话语权已经完全压倒了传统土地贵族。

而最让这帮人看不顺眼的便是逐年攀升的济贫税了。

因为教区征收的济贫税范围是教区内的全体居民,而每年需要支付的济贫税以每英亩土地或每英镑的房租来计算。

而在托利党执政时期,这群土地贵族和大银行家普遍认为这点税收对他们来说不痛不痒,但却能稳定社会环境,所以他们并没有意愿去改革济贫法。

但是对于刚刚取得投票资格的中等阶层,甚至是那些仍然没有取得投票权的中下阶层来说,每年的济贫税支出可实在是太疼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