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读三国历史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残酷的事实。
不论是士兵,还是百姓,也不是越多越好的。
一个相当反直觉的事实是,王朝末期的人口的数目,要远远多于大治之年。
古时耕地技术不发达,没有化肥,一汉亩的亩产,常常只有三石左右。
约四汉亩相当于现在的一亩地,两汉斤折合现在的一斤,这样换算到现代,一亩地的亩产也就二百来斤。
除去赋税,汉代的十亩田也就能产出四百斤粮食,勉强能养活一个人,这还是风调雨顺的情况。
汉代一户平均五到十人左右,养活一户就是五十亩地,而一郡之地,常有数万户。
各地常常有很多隐藏黑户,加上可耕种土地并不如后世多,汉末黄巾之乱,就是人口增长,耕地不够,此时再天灾频发,粮食大量减产。
然后农民唯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
没饭吃。
这也是千百年来,农民造反起义的最直接的因素。
某朝有个笑话,某地一年没下雨,土地干涸,颗粒无收,当地村民饿得实在没有办法,于是相约造反。
大家选定了日子,拿起锄头菜刀,蜂拥到村口,准备大干一场。
此时天上却正好下雨了。
在场所有人立马四散,冲回家里,下地播种去了。
这就是平民百姓,但凡有一口饭吃,都不会造反。
所以王朝的规律,便是王朝末期,人口多而闹饥荒,天下起义,然后互相杀伐,人口减少,建立新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