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大手一挥,“你尽管说,朕赦你无罪。”
荀勖这才说道:“臣请常设诸灾使者,当今是灾情发生后临时设立,等灾情结束后又罢免,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臣以为,赈灾不如防范灾害,诸多灾害到来之前,是会有相应的预兆。”
“使者常设,有灾时赈灾,无灾时预防,如此方才是正道。”
“望陛下恕罪,臣并非是有别的意思”
荀勖看起来有些惶恐。
曹髦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常设赈灾部门,会被大臣们歪曲为期待着有灾害,或者是联想到其他方面,你是不是在诅咒大魏?不然为什么想要常设部门来预防灾害呢?
可曹髦觉得,荀勖的这个想法还是很不错的。
请访问最新地址
针对不同的灾害设立不同的部门,有效的在各地进行防控。
魏晋时期,是自然灾害最多也是最频繁的时期。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369年间,共爆发各类灾害619次。
其中,魏晋200年间,遭灾304次,平均一年次,频繁的天灾让这个行政效率本就低下的庙堂吃尽了苦头,民不聊生。
魏晋时期的防灾赈灾理论,措施和政策,都是对先秦秦汉的继承,既无系统健全的救灾体制和相应法律规定,也没有专门的救灾组织管理机构,就容易出现如今这种各部门扯皮,迟迟无法赈灾的情况。
地方赈灾的效果几乎完全取决于灾区官员的道德感
而历史上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就是面前这位奸臣荀勖,他曾上书要求庙堂设立专门的机构来预防和应对灾害。
曹髦抚摸着下巴,忽然抬头看向了荀勖。
“荀公,这监察群臣的事情,您就不要做了。”
“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