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龙珠吞入腹

第二百零九章 大战(3/4)

“尤其是佛子不二,世人都说他是天生的佛,任何佛法到了他哪里,都会妙口生花,言下即悟者甚多。法由人弘,道因人兴,很多人都认为佛子不二乃是佛门的未来,是将来最有机会接近擎天寺讲经首座的人,被誉为人间之佛。”

“而像是我,世人皆认为我是金刚,将来应该追随佛子不二身边,为他护法,为他开道.”

郑世白看着莽金刚,脸上也不由浮现出意外之色。

原来这位莽金刚,竟也有这样的过去。

对于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而言,从来都不会认为别人认为你合适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而去做什么。

被别人认为,往往可能也伴随着“不被理解”、“不被尊重”和“无尽烦恼”。

只是郑世白看着眼前这位浓眉大眼,脖子上挂着巨大珠串念珠的莽汉,这形象怎么看都只应该是金刚吧?

随即,郑世白想到了一个故事。

在大晋九王中有一位,名字叫做“拳王”。

拳王是他,他是拳王。

甚至连真名都开始变得鲜有人知,后来真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拳王”。

郑世白大抵有些懂了,眼前这位应该是修类似的道。

既然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金刚”,将来注定要成为佛子不二的护法,为他护道,为他开路,那他干脆就成为真正的金刚。

很显然莽金刚活成了众人所期待的模样!

郑世白不知道,在决定走上这条路之前,莽金刚历经了怎样的心理建设,但毫无疑问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世人皆知,金刚寺的莽金刚法随后土在“金刚不坏”一道上走的极远,尤其是肉体近乎真正达到金刚之境界。

是目前所有佛门佛子之中,防御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当之无愧。

单纯比防御的话,佛子五劫和佛子不二,都未必能比得过。

甚至就是莽金刚说他郑世白不行,郑世白都没有去反驳什么。

他所领悟的,乃是寂灭之意。

所谓的寂灭就是大悟之境,是烦恼的寂灭。

这一点尚且还是他尝试以圣魔焚心气袭击俞俱醴失败后遭受到反噬,于生死一线之间所领悟到的。

本质上甚至可以归结为一种深层次的“静”!

当然。

那个时候他的领悟本质上尚且还很肤浅,待发现这辈子可能都永远追不上俞俱醴之后,无尽烦恼生,甚至都差点为此破功。

以至于在原有的境界上停留了很长时间!

但是。

世事奇妙也奇妙在这里,爹娘让他尽取桐林府之财的决定,固然让他身心染垢,但也是这些尘垢让他从云端坠落,开始接触到底层的芸芸众生。

他看到了太多的烦恼、丑恶、无奈、绝望,甚至是他每从百姓嘴里多抠出一文钱,都会引来百姓无尽的仇恨和诅咒。

也正是在这些仇恨和诅咒,让郑世白彻底开始明白什么是烦恼。

烦恼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可以很多,但也可以很少。

而这一切都需要自己去领悟,任何外人都无法提供帮助。

而这就需要真正的寂灭!

在那段迷茫的时间里,郑世白游历桐林府,聆听尘世之音,任凭尘垢加身,闲诵黄庭三两卷,暇看佛经四五本。

最终在真正了解世间疾苦之后,终于在尽取桐林府之财和百姓日用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平衡。

当看到郑氏战略目标有条不紊进行,老百姓终日奔波之余也不会过于艰难,甚至单纯只因他改良了以前一个不合理的杂税项目,除掉了其中几个上下其手极尽搜刮的贪官而露出笑容的百姓,郑世白终于悟了。

顿时了悟,心机不起,寂灭现前。

在那一刻起,郑世白终于重新找回自我。

所谓寂灭,当下即是。

欲离不得,人生至此,一切烦恼皆得寂灭。

而眼下莽金刚就是他要灭却的机心,寂灭的烦恼。

不是为了和谁比较,也不是为了追赶谁,而是单纯的想要一战,将他手中的剑磨的更加锋利。

这是他想要做的事!

感受到郑世白身上那所流露出的觉悟和不净不垢的姿态,莽金刚脸上也不由浮现出羡慕之色。

在面对烦恼和抉择之时,他和郑世白很显然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他是选择了顺从,最终活成了世人所期待的模样,而郑世白则恰恰相反,活成了他自己想要的模样。

此二者,还真说不定哪个就一定是正确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