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蟠却被京城庄子这四个字给引起了注意力,他有心想要多问一下,当下的局势,却也知道过多的事情父母不会和自己说,怕自己累到,而过深的事情,怕是他们也不知道。
正想着,薛蟠舀了一勺的碧梗粥送入了口中,这粥煮的浓稠,依稀还能看出它是碧梗米时,颗颗饱满,细长而微绿的原貌。可以说晚上一碗粥,比起那些大鱼大肉更符合肠胃的需求。
薛蟠吃着粥,不得不承认,曾经文人对于这种事物的赞叹,就像是袁枚说的那样,光是看得到汤水,而忽视了米,或者光是看到慢慢的米,而不见汤水的,都称不上是好粥。充其量也就能获得一个泡饭的称号。
只有像是面前的粥,将水和米的比列完美的融合,柔腻如一体,当用勺子舀起来,可以看到稠中带米的汤水,才算是粥了。
一顿饭用的舒心,一碗碧梗粥下肚,那点身上带的寒气也都消散了。
薛父想起了在京城的庄子,即便是富贵人家也不能轻易的食用像这样的碧米。“庄子上的人来送年货时,有没有说点京城的事情。贾府那里有没有新鲜事,你姐姐那里还是让珠哥儿在读书?”
薛母听到这个问题,倒是想起了庄子上的人说的王夫人现在就指着贾珠能够考一个好的功名。她的姐姐养的儿子比蟠儿大个一两岁,据说很是听话,他出生的时候薛母倒是见过一面,看上去是个安静的小儿。只是后来生了薛蟠,而薛蟠又有了这样奇怪的毛病,薛母就没有再去京城了。
一方面贾府自从贾代善贾公过世了之后,就有点奇怪的变化,下人们闲言碎语对薛蟠也不好。另一方面,薛蟠的病也是要静养,不可能舟车劳顿。
“还是老样子吧,让珠哥儿认真用功,我估摸着想要有个堂堂正正的功名傍生,而不是像她贾二爷那样只能捐一个官做。只是,老太太偏爱二房,现在据说是他们住在荣禧堂里。”薛母倒不是多注重规矩,而是想着贾家一面说着要守规矩,另一面又有外人看不懂的地方,倒是无端惹人闲话。不过毕竟一个在京城,一个在金陵,两家也过不到一起去。
薛父听着贾珠一味用功学习的话,用手摸了摸薛蟠的脑袋,“蟠儿倒是不必如此,还早呢,不急可以慢慢来。”薛父觉得薛蟠在课业上的聪明要是能分给他的身体一半就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