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国公爷,您瞧您这胸脯儿……”
小樱好象突然发现了什么瑰宝似的,趴到夏浔胸前,赞不绝口地道:“瞧国公爷这胸肌练的,又大又结实,可不像有些男人,瘦得跟排骨似的,要是晚上看见他,不瞧脸你都不知道看的是正面还是背面。国公爷你,可就不一样了,我摸摸……”
小樱五指箕张,攸地一缩,扣如鹰爪,直往夏浔胸口抓去。
夏浔再也忍不住了,猛一甩头挣开枕头,尖声大叫:“救命啊……”
太子宫中,朱高炽将一摞批好的奏章往前一推,对中官一道:“把这些奏章发付出去吧!”
一答应一声,连忙捧起奏章出去,朱高炽端起杯来,喝了一大口茶水,便站起身扩胸抬腿,活动身子。这一阵忙碌,他的身子都坐僵了。他活动了一下身子,便往屏风后走去,屏风后面设有一个小间,里边有一张卧榻,乏了可以登榻歇息。
朱高炽刚刚躺到榻上,就听屏风外面有人唤道:“太子?”
朱高炽一听是杨士奇的声音,不是外人,便道:“我在这儿,进来吧!”说着翻身坐起。
朱高炽很在意为君者的行仪,哪怕是在最信任的人面前,也不愿做出随意、散漫的样子。
杨士奇绕过屏风,见朱高炽刚刚站起,忙施礼道:“见过太子!”
朱高炽呵呵一笑,指指窗边两张花梨木的官帽椅,道:“不必拘礼,坐吧。”
“是!”
杨士奇谢了座,等太子上坐了,这才在椅上坐下,低声道:“太子,帖木儿国使节到京多日,因为会同馆、玄武湖两桩公案,现在闹得很厉害,摩罗到处告状,要求朝廷严惩乌伤,乌伤则说摩罗是贼喊捉贼,请朝廷为他们主持公道。
而且,辅国公也是因为这件事受的伤,朝野对此议论纷纷,若久拖不决,恐怕又要有人弹劾太子,可这事儿太子又不宜做主。皇上北巡已经有些日子了,您看是不是奏请皇上早日回转。同时,皇上回京,便不需监国,也省得汉王再生事端,可谓一举两得。”
夏浔已经把纪纲正在秘密调查,且已发现线索的事告诉了太子,朱高炽知道玄武湖行刺的真相。现在太子要做的事就是装聋作哑,只把这案子当成帖木儿国两支使节队伍的内争,催促下面查办。
一般的战斗,那是先下手为强,谁先动手谁就掌握主动,可是这次政争却有些特殊。这次是为了争储,而他已经是皇储,身份太过敏感,他若主动出手,一旦失败,就没有退路了,所以,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完全置身事外,利用纪纲去揭发汉王。
如果纪纲别有所图,隐忍不动,那时也得是发动自己这一系的人做个过河卒子,探准了风声再说,万万不能让他这位太子直接出面,就算夏浔这个直接当事人兼受害人同样不能出面,这样一旦失败,才有一线回旋的余地。因为这事太过重大,这个打算和事实的真相,却是连杨士奇也蒙在鼓里的。
朱高炽沉吟了片刻,说道:“父皇北巡的时间是有些长了,可是朝中大臣早就为此进谏过,奏请父皇早日返京,这些奏章,我都一概转呈了北京的,父皇听不进去,以我的身分,却是不便再提的,除非有个什么特别有力的理由才成。”
“这个么……”
杨士奇一听不觉蹙起了眉头,如何劝得皇帝回转,他也想不出理由。
就在这时,一蹬蹬蹬地跑了回来,一到殿中便叫道:“太子,太子,皇上有旨意颁与太子!”
第921章这人收不收
“臣接旨”
朱高炽高举双手接过圣旨,由两个小内侍扶着站起来,对那传旨太监和颜悦色地道:“一路辛苦,且去歇息,”那太监向太子躬身应了声是,由太子府中官一陪着下去了
等那传旨太监离开,朱高炽转过身来,脸上还是一副没缓过劲儿来的茫然跃入眼帘的,是刚刚站起的杨士奇,杨士奇也是一脸的茫然支走了两个小内侍,杨士奇便道:“太子,皇上诏命群臣商议迁都事?皇上这是不打算回来了么?”
朱高炽苦笑道:“皇上行事,莫测高深,我虽是陛下之子,也难以揣测要说皇上就此长驻北京,那也未必,不过……皇上即诏令商议迁都,看来是决心已定了,至于皇上为何不等回来,先行诏令群臣商议,我也不甚明了了”
朱棣有意迁都,这一点他身边的近臣大多已经有所察觉,这是有许多蛛丝马迹的,朝中为臣,侍奉的是君王,哪能不揣摩他的意思
比如他登基之后立即把北京升为行在,派邱福那样的重臣驻守北京,将赵王封在北京,永乐四年派大臣开始扩建北京宫城,这些年不断地往北京附近迁徙人口,将成国公朱能的陵墓修在北京他至爱的皇后过世以后,梓宫一直停放着不入葬朝廷找来风水大师廖均卿,皇帝指明叫他去北京一带寻找“吉壤”……
这种种表现都说明皇上有意迁都北京,不过谁也没想到皇上的决定来的这么快
明朝迁都之议一直就有,打从朱元璋定都金陵,没几年他就对金陵不甚满意了,不过迁都是一件大事,即便以朱元璋的独断专行,也不敢轻率决定他准备了好多年,等到国家完全平定下来,这才派太子朱标去考察长安,他属意的定都之地,就是那里
结果朱标从长安回来没多久就因病去世了,朱元璋已经老了,皇太孙又年幼,这迁都之议就再次搁置下来,等到朱棣登基,迁都的风议再度若有若无的传扬于朝堂内外,即便只是风议,也有朝臣郑重其事地向皇帝提出了反对意见
今天,它终于被明确提了出来,文武百官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了朱棣下旨的起因是北京行部的一位员外郎叫李洵的上建议皇帝迁都,皇帝便将这份奏章转来了南京,诏令群臣商议
其实只要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投石问题,迁都是多么大的事儿,一个小小的行部员外郎就敢贸然上,妄议此事?就算他真的敢,皇上就这么重视,把这份奏章批转南京,着文武百官商议?
明摆着,这位叫李洵的员外郎是受人指使,指使他的人是皇帝本人还是就藩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