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精校版)

分节阅读_781(2/4)

可是,这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是鱼跃龙门的关键一战,每个人都甘之若抬。

多少人从童年考到青年,从青年考到中年,从中年考到白发老翁,这一间间号房里,老中青三代学子共聚一堂,十年寒窗,为了一朝腾达,而做着最后的努力。

其中自然也有夹带成功的、找了枪手的、还有明明是南方人,因为北榜录取分数线比较低而疏通关系改换籍贯成了北方籍学子的,一个个提心吊胆,生怕关键时刻功亏一篑,被考官查出来,从而前途尽丧。

贡院街上一家家小客栈,每天满满当当挤的都是人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都是那些家境富裕的人家陪同前来照料自家举人老爷的亲戚和亲信的家人。每天,他们都坐在客栈里,泡一壶茶,便在那儿东拉西扯所谈的话题不外乎是关于科举的种种佚闻逸事。

今儿,一位明显是当地人的中年人引起了各位举子家属和亲信管事们的注意因为在闲聊中,他无意中透露,他能在揭榜前就打听到举子的成绩,因为他有个亲戚在礼部做官。考试时虽是匿名的,评完了卷子誊写榜单,核查发布这个环节却不是绝密了,有门路的自然能先查到成绩。

说起来,这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本事,等能查到的时候,大局已定,知道了也改变不了什么,但是连续三场九天的大考,再经过漫长的等待,对每一个相关的人来说,都是极大的煎熬,能早知道一刻总是好的,所以许多人就刻意地巴结起他来。

那人是个豪爽好客的性子,你来攀谈,他就结交,不一会儿就成了这些考生家属中的风云人物。这中年人与人谈笑风生,正说着,忽从窗口看到外面街上锦衣缇骑在马后拖曳着一位朝廷二品命官招摇过市。

他声音顿了顿,眼看着锦衣卫拖了那武将过去,这才继续卖弄他的见识:“呵呵,诸位有所不知,要说一篇文章定终身,却也未必。

平日里才名闻达四方的名士一旦参加科考,考官也是特别注意的。”他故作神秘地一笑,呷了口茶,才道:“我举个例子,具体是哪一科我就不说了,那考官与举子的名字我也不便提,就只说这么一件事儿。有一科,地方上有一位名士参予了科考,因为他才华横溢、名气极大,主考官事先就想要点他为状元,你们想啊,有主考官这般照拂,这位才子若是考场发挥不好,可不也是状元郎么?”

众人七嘴八舌便问:“那么这位才子可曾高中?”那中年人嘿嘿一笑,摇头道:“人算不如天算!”“怎么说?”那中年人道:“考生文章,都要经过抄手誊写,才拿与考官批阅的,所以考官即便与那考生十分的熟稔,从字迹上也认不出来,但是考生所在的省份,却是不加隐藏的,那主考官知道这位考生的籍贯,便把该省所有考生的卷子逐一取来细细审阅,结果有位考生卷中有一句“历箕子之封……箕子是被封在朝鲜的,主考官瞩意的那位才子恰巧去过朝鲜,他便认为此卷定是这位考生做的,于是把这份卷子点为第一,孰料揭开了名字,却是另一个人!”

众人听了便七嘴八舌,猜测这名士是谁,奈何大明历科举子名士,身份履历如何,谁能尽知其详?猜来猜去,也不得结果。

那中年人一脸神秘地继续卖弄:“你道为何中了进士便跃了龙门,而状元、榜眼之流,未来的仕途未比就比一个普通的进士更高明?因为彼此才学大多相近,状元未必就比三甲之外的考生高明多多。金殿对策、钦点状元,已不是较量才学了,那时候,一则看你运气,二则要看皇上瞅谁更顺眼,三则还要看是否有贵人相帮。

有一科殿试时,对策完毕,考生将卷子交给收卷官,仓促间漏了一个字没写就交了卷,那收卷官与之相识,瞧了一眼:“哎哟,漏字了”顺手提笔就给他补上了,你瞧,若无这位贵人,他安能高中?

还有一科,有位考生卷中有一句话,里边有一个“恩”字,按规定要另起一行抬两格,那位考生却只抬了一格,交到阅卷大臣那里,那大臣与其父乃是好友,见他犯了规矩,有心替他补救,灵机一动,便在“恩,字前边帮他加了一个“圣,字,这一下就完全合乎规矩了,结果……………,他就成了状元,要不然这状元岂能归了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