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这一意见的,包括已经赶去接收哈里苏丹兵权的盖苏耶丁,他们是太子派的人。
另一部分将领认为,右路军由盖苏耶丁统帅,夺哈密、沙洲,强攻嘉峪关,中军主力则配合左路军绕道天山以北,从山西北面进攻明帝国北方韩线。这一部分将领主要是倾向于皇四子沙哈鲁的人。
支持以嘉峪关为主攻路线的人认为秦始皇就是以进可攻、退可守的关中为根据地,消灭东方六国,得到了整个天下。帖木儿帝国的军队可以效仿秦始皇,以他们武力之强大,只要把关中纳入自己囊中,就有能力得到整个大明。
皇四子沙哈鲁一派竭力反对,他们说哈密和沙洲中间的距离太远,又是沙漠,在不毛之地不宜运输辎重,一旦不能迅速攻克嘉峪关,数十万大军屯于嘉峪关外,就会形成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永乐皇靖难之役中,陕西和嘉峪关方向的明军基本没有参与内战,这支强大的边防军团如果依托地形和关隘全力抵御帖木儿大军,只要坚持几个月,军需后援难继的帖木儿帝国军队将不战自溃,因为很明显的是,明军一定会对沙洲进行坚壁清野,他们从当地得不到足够的补给。
最后一点是:主攻嘉峪关的话,那么右路军就要承担主攻任务,而右路军统帅盖苏耶丁刚刚接手哈里苏丹的人马,军中将领多为哈里旧部,恐怕调动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四皇子派认为应该从山西进入中原。因为这条路是广袤的草原,战马和他们充做食粮的牛羊都可以有充足的东西吃,他们不需要携带大量的牧草,草原上的水源也比沙漠中充足。此外,北方历经了辽金元三代统治,大明统治北方才四十年,北方汉人对中原王朝的忠诚度不够,对异族的抵触也不是那么强烈。
太子派的人对此提出了两个反对意见,一是这条路比较绕远,二是帖木儿可汗出兵前同鞑靼和瓦刺打了招呼,向他们表示了友好,可是瓦刺的态度非常暧昧。要走山西破雁门关就要经过瓦刺的地盘,如果瓦刺从中作梗,甚至与明军媾和,从背后攻击他们,帝国的勇士们就要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
凭心而论,两派的目的虽然都是为了争功才互相攻讦对方的主攻路线,但是他们所说的优势和缺陷都是是实际存在的情形,在帖木儿这位睿智的皇帝面前,想要打压政敌,也得拿出点真本事才行。
帖木儿原本的计划中,是要嘉峪关为主攻方向的,但是要攻嘉峪关,就得以沙洲为跳板,而大明辅国公杨旭在沙洲大刀阔斧一番整顿,以血腥手段铲除了众多倾向帖木儿帝国的豪门,已经左右了沙洲地方势力。现在嘉峪关外的沙洲与他此前了解的情形有了重大的改变。
在原本的情况中,由于大明担心对嘉峪关外的势力太强硬了会让更多人倒向帖木儿,所以对沙洲地方势力采取了怀柔手段,基本上,他们过于相信嘉峪关的险峻,对关外是放任自流的。到时候帖木儿帝国只要一面争取一面打压,就一定可以得到沙洲地方势力支持,最起码可以得到他们的补给,不管是巧取豪夺,还是迫其贡献。
可是杨旭这条臭鱼腥了一锅汤,现在只要这边大军一动,那里肯定是坚壁清野,军民尽撤入关。大漠漫漫,是他们最好的保护,他们可以从容撤走,把沙洲撤的像是一块狗啃过的骨头,什么都不剩。
两派僵持不下,最后又把这个难题推到了帖木儿身上,双方争论的时候,帖木儿已在紧张地思索,当两派停止争论,都把目光向他投来时,贴木儿清咳一声,用他苍老而有力的声音断然道:“依照前议,主攻仍旧放在嘉峪关,左路军待机而动。
行军打仗,纵有必胜之把握,也当先虑其败。一旦嘉峪关强取不下,左路军之行动,则有可牵制明军主力,使其不能增援嘉峪关,右路军则由中军策应,退回别失八里待命。
若嘉峪关顺利打开,则左路军径取山西雁门关,一南一北,两路合击,到那时候,瓦刺未必还有与我一战之胆!”贴木儿扶着扶手缓缓站起,沉声命令道:“全军战备,十五天后正式开战!传令哈里,迅速交接军队!派人往瓦刺一行,做外交之最后努力!”!。
第816章斩首计连环
夏浔的大帐里,只有三个人,夏浔、刘玉珏、西琳。
西琳和刘玉珏一左一右,坐在夏浔的侧前方,看着夏浔以一口箱子为桌,用炭条为笔,正在一条洁白的布皂上认真地书写着东西。
“陛下,同我们一向的理解不同,贴木儿的军队无论是攻城战还是野战都很有经验,这一点,切勿以我们对北元军队的了解来揣测贴木儿帝国的军队。他们的军队成份复杂,包括了东西方许多国家、民族的人,帖木儿帝国从而掌握了东西方各种最先进的战争技术,并去芜存精,发扬光大。
在城池建筑上,现在西方的建筑技术以及城防手段并不比我们落后,而这些城池无一例外地被帖木儿帝国攻克了。同时,帖木儿军中拥有大量的火器,尤其是火炮,据臣了解,他们的火炮威力并不弱于我们,可是与此同时,他们依旧保持着祖先传下来的野战和骑射的特长。
我们的骑兵精锐,主要是北方边军中的骑兵、原宁王手下的大宁骑兵以及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同样是百战精骑,我们输在骑兵的数量上,同时我们由于骑兵数量少,我们的将领更擅长步兵作战的指挥。
而贴木儿帝国的军队有西方式的精锐步兵方阵,有希腊式、罗马式的工事建造与破坏部队,有蒙古突厥的精锐游牧骑兵,有身着前所未有的厚重铁甲的重骑兵,有印度的战象部队,有数量众多的火铳手和无数骡马拉驮的臼炮,步骑浑编作战乃至多兵种配合作战的经验同样丰富。
以上,是臣亲自了解的情报。臣之所述,皆敌所长霍一空。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陛下精通兵法,身经百战,见知所言,必知如何避己所短,克敌所长。臣若能在大战之前以此呈进与御前,纵死无憾矣!”
夏浔写好之后,那淡粉色的字迹竟已消失大半,很多地方只剩下一些只离破碎的笔划,夏浔再予吹干,片刻之后,布帛依旧是纯白色,上边已经连一个字都看不见了。这是用唐赛儿调配的密药写就的,非火烤不显字迹。若不知就里的人,纵然得了这条腰带,甚至将它拆开,也不过以为这条白色布帛只是腰带的衬里罢了。
夏浔待那信上字迹干了,再也不见一丝痕迹,这才小心叠好,交予西琳。西琳身边早备了针线,信接过来,立即小心地揣进一条腰带的夹层,然后又取针线把那腰带缝好,针脚缝的十分细密。
腰带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