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乎士气军心的首要问题。
对自己的兵尚且如此,对这些只是以羁縻政策控制起来的地方势力就更是如此,所以,夏浔的切入点,就选在了共同的利益上。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这些权贵豪绅在西域是逍遥王,他们肯定是不愿意做贴木儿的炮灰的,问题是他们对大明有多大的信心?如果他们相信大明陈兵嘉峪关,要放弃关外领土,又或者相信贴木儿能占领中土,那么他们没得选择,势必要投靠贴木儿。
别看现在大家一副歌舞升平、其乐融融的样子,如果现在来的不是他夏浔而是贴木儿,这些地方的土皇帝,一样会用这样的待遇甚至更隆重十分的礼遇去迎接贴木儿。无所谓忠心,向他们要忠心至少在目前这种经略阶段是办不到的,唯有利益,才是根本。所以,夏浔先用他们的切身利益引起他们的共鸣,引起他们的关注,随后才说起自己的主张。
“贴木儿精骑二十万,还有近五十万备兵,驱赶大批牛羊东来,这件事,想必诸位都已知晓了!”
夏浔顿了顿,又道:“朝廷屯重兵与河西,锁嘉峪关而内守,这是要放弃西域么?不然!西域、决不可失、断不容失!这,就是我大明的态度!河西与幽燕,是中原帝国的两只臂膀,若断一臂,虽不致死,却也从此疲弱不堪,只能被动挨打,敌攻我守、此消彼长之下,慢慢耗空中原国力,终有一日走向覆亡
而关外若尽为敌酋所有,河西与幽燕还能守得住么?从三皇五帝到如此,所有的例子都告诉我们,守不住!因此,朝廷守幽燕,必经略辽东;朝廷守河西,必经略西域!朝廷不会放弃河西,就绝不会放弃西域!”
夏浔的语气斩钉截铁,在场的没有一个笨蛋,有些话不需要说得多么直白,这个态度表明就足够了。
我们决不放弃西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贴木儿只要来了,只要占了这个地方,我们就一定要夺回来。这儿是你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我大明从未亏待了你们,这儿一旦战火不断,最倒霉的就是你们。加入贴木儿的阵营,你们这些地头蛇就是炮灰,要首当其冲,迎接我大明军队的怒火!
要首鼠两端?行,你们可以左右逢源,但是这场仗打完了,贴木儿胜了还好说,败了就会退回撒马尔罕,而你们呢?家园已完全毁于战火,你们附庸贴木儿,又要受到我大明的制裁,这后果……自己想去!
昆季沉思片刻,清咳一声道:“国公所言甚是,这个……经略辽东的事,末将也有耳闻。只是……,朝廷兵马尽屯于嘉峪关内,弃关外万千里地不顾,这……这西域辽东,又在哪里呢?”
夏浔微微一笑,说道:“就在这里!敦煌就是沈阳卫、哈密就是开原城,这里就是河西的‘辽东!’昆季将军可能觉得,朝廷对河西不及对幽燕的重视。你看,幽燕之外,辽东之地,屯卫所官兵十五万,设官立府,经略多年,已是坚不可摧,朝廷决不会放弃辽东,收拢官兵与山海关内的,为何对西域采取截然不同的措施呢?”
这一点正是在场官吏豪绅们最关心的问题,他们本来的打算就是两不得罪,大明来了他们迎大明,贴木儿来了迎贴木儿,本来嘛!强敌压境时,你把关门一锁,把我们丢在外面,凭什么叫我们给你卖命?
夏浔道:“原因,很简单,朝廷现在顾不上来啊!”
夏浔把手从两个美人儿圆润迷人的小腰上抽回来,屈指数着:“各位大人,现在朝廷正发兵征讨鞑靼呢,二十万大军出塞,人吃马喂,多少钱粮?这是北边,南边呢,四十万大军入安南,兴灭继绝,为安南陈王讨公道,只这两处,就是六十万大军呐!
再说东面,我有一位知交好友,说起来,他与诸位一样,也是一位虔诚的回教信徒呢。他奉了我朝天子之命,率军十万、战舰千艘,宣抚南洋诸国去了,你们算一看,这就是七十万大军呐。只能说,贴木儿挑了一个最好的时机,趁着我们四处用兵的机会,举兵东来。”
“七十万大军……”
在场的头领们听着都有些眼晕,不过他们并未怀疑,一则夏浔略有夸张,夸张的不多,二来他们消息滞后,军事行动的详细情报他们是不可能知道的,他们去年才刚刚知道靖难期间,朝廷先发五十万兵,又发六十万兵剿燕王,两相比照,并不觉得夏浔的话有什么不实之处。
夏浔又道:“如今,朝廷在甘凉有精兵十五万!”
这一句,他没有丝毫夸张之处,因为这些西域将领不可能对近在咫尺的甘凉兵力也不了解,如果有所夸张反而要弄巧成拙了。
夏浔道:“在陕西、四川、河南,已经集结了大量人马,即便不动用京营卫成军队,朝廷也可以随时向甘凉再投入三十到四十万的军队!”
这个数字,登时听得在场众人心神大振,唢南迫不及待地道:“国公,如此说来,要保证西域作战,至少五十万人马是没问题的,这……,为何朝廷还要收拢官兵,屯兵于嘉峪关内呢?”
夏浔瞟了他一眼,眼神很灵活,将“你知不知兵?”五个字诠释得非常清楚明白,弄得唢南老脸一红,很是心虚地缩了缩脖子,但他还是不明白,既然朝廷可以抽调出这么多兵马,至少一倍于贴木儿的军队,为何不予他迎头痛击。
夏浔看得唢南很惭愧了,这才解释道:“因为,北边、南边都在用兵,尽可能的在中原保留一些机动部队,一旦南北战场出了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才抽调军队出征嘛,未虑胜,先虑败,如今三面作战,岂能不留余力?如果这般冒失地作战,一旦有所失利,岂非满盘皆输?”
“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