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精校版)

分节阅读_578(2/2)

此外,还制订了屯田赏罚细则,依据各地民间平均田地收入划定了一条线,粮食增产丰收,超过了这条线的,屯夫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不及这条线的,对其进行惩罚。这个法子虽然对屯夫们生产积极性的调动程度不及彻底的变革,却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尤其是,关系到粮食种植的问题,如果贸贸然在全国统一实行变革,结果却不见成效,那就会引起全国性的大动荡,甚至丢掉江山都有可能,先用这种稳妥的方法提高屯田产出,等辽东改革见了成效,再对各地进行改革,那就稳妥的多了。

夏浔对此自然极为赞成,而且这种折衷之策的变革,分明是已经受到了辽东改率的影响,可以想见,当今秋辽东丰收之际,全国性的改革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这正是夏浔想要达到的效果,不因人废事,趟开一条正确的捷径,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选择它。

夏浔连连点头,大表赞同,朱棣不禁露出满意的笑容,说道:“你在辽东主持军屯改革,对其中遇到的各种难处、问题,自然比别人更清楚,朕本就要明诏施行的,只是还有些拿捏不定,既然你也说可行,那就应该不错了,朕立即叫内阁明诏颁发全国。”

夏浔赶紧拍马屁道:“皇上英明!”

朱棣嘿然一笑,道:“英明么?英明,你们说了算,昏庸,也是你们说了算,英明与否,都在你们这些臣子们的掌握之中,由不得朕呐。”

夏浔听他话里有话,心中不由一紧,连忙躬身道:“皇上说笑了。”

“说笑么?”

朱棣睨了他一眼,突然问道:“朕听五军都督府禀报,说唐杰死在辽东了?”。

第643章宠辱不惊

夏浔心中有些忐忑,虽然早知皇上会问起,事到临头还是不免紧张,但他很清楚,坦白是绝对不可以的,不能摆在明面上的事,就必须得放在桌子下面,哪怕彼此已经心知肚明,你不摊开,双方都可以装傻,一旦摊开,就没办绕过去。如果硬是绕过去,有些规矩就荡然无存了。

是以夏浔毫不犹豫,立即说道:“是!唐同知自到辽东,做事还算勤勉,开始本让他与丁宇共同负责屯田改制之事,只是唐同知性情粗暴了些,臣依着皇上旨意,务求辽东稳中求进,不敢以权弹压,激起变故,屡次说教于唐同知,奈何本性难移,迫不得已,只好调唐同知去巡察辽东烽燧建设……”

夏浔吸了口气,继续说道:“谁知,丁宇奉张俊之命清剿辽东山匪曾秃子的山寨,曾秃子的佘部逃脱后为了泄愤,竟将巡视途中的唐同知杀死,臣闻此噩耗也是又惊又怒,责令部属加紧清剿,如今辽东山贼胡匪,但凡有点气候的,都已被清剿一空,惜乎唐杰为国殉职……”这些事,臣在递往五军都督府的公函中,也是详细说过的。”

朱棣负着双手,仰着头看着殿中藻井,恍若未闻。等到夏浔说完了,他才轻轻嗯了一声淡淡地道:“嗯,将军难免阵上亡,唐杰虽然身死,可是死得其所便也不冤了!”

他的这句话,刻意在冤字上加重了语气,夏浔只当没有听到。朱棣瞟了他一眼,又淡淡地道:“你抛开仪仗,提前三天回的家门?”

夏浔悄没声儿地回了金陵,这三天什么朋友都没见,一直与家人在一起,不想朱棣竟已知道,夏浔忙作赧然状道:“是,臣……离家日久颇为思念,故而抛开大队,先行回京,因为仪仗及随行人员未到,想着此时见君不慎妥当,便在家里享了三天清福。”

朱棣哼了一声道:“你是什么身份?来往京师,岂能没人关照,怎么可能瞒得过他人耳目。堂堂国公也不守规矩,你叫朕怎么管教旁人这一次朕不治你的罪了,却须自思己过,日后不可妄为!”

夏浔暗自苦笑,没事的时候怎么都好,若有事时这就成了毛病了,眼下皇上明摆着心气儿不太顺,他要说就说吧,真要叫人一点毛病也挑不出来,恐怕皇上就更加忌惮了。

朱棣沉默了一下,又道:“此番你经略辽东,成绩还是颇为突出的,朕赏罚分明,于你的,也已赏过了。这一年多来你一直在辽东虽说臣子效力于国,奔波劳苦一些也是应该的,可你毕竟是皇后的妹婿,皇后心疼妹子也不想总叫你在外忙碌。

可搜寻建文行踪的事,坐在京城里守株待兔也不是个法子,难免要奔波于天下各地,朕想来想去,你还是兼着大报恩寺的差事,兼于搜寻建文行迹的事情,还是由他人去办吧,朕把这差事交给户科给事中胡莹了,改日叫他去见你,你把以前查访的情报、消息,以及飞龙,全都交绘他。”

夏浔只是呆了一呆,便躬身道:“是,臣谨遵圣意!”

这句话说出来时,朱棣就在盯着他的神色变化,但是夏浔骤闻这个消息,却只是有些意外地一怔,随即便坦然答应,神色间毫无沮丧、愤懑亦或不满。

虽然说国公已位极人臣,可是谁也不嫌权力大的,有一支秘谍队伍掌握在自已手中,那是很强大的一股力量,就算毫无私心,怕也不舍得把自己一手培植起来的这股力量授与他人,可夏浔神色坦然,连眼神都没有一点波动,这样的人物,不是大忠就是大奸。以致朱棣也有些讶异,又盯了他片刻,才缓缓点头道:“好,很好!”

夏浔一听皇上这番吩咐,就知道这就是他擅杀大臣的代价了。

官场上,自有官场上的规矩,你可以勾心斗角、你也可以唇枪舌箭,只要是规则之内的手段,任你去用,可是破坏规矩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在官场上,因为派系斗争或者私人恩怨而用行刺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