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物产,貂皮人参木材鱼鲜之类,只因西壁近虏,为了箝制外族,在洪武朝时,是根本不许随意贸易的,尤其不许官僚参与,当时曾规定:“凡公差人员,不许捎带松榛等物进口渡海,违者一二斤、三五两俱分尸,号令所过,官司纵容一体治罪……”不要说贸易了,就是派遣辽东出公差的人员想带几斤辽东土特产回去给家人尝个鲜,都是杀头的罪过,待建文、永乐时候起,贸易的规矩已经松懈,可是官员家属参与经商依旧是为人诟病之处,夏浔也不是不知道这容易造成贪污腐化,可他眼下要调动一切力量,把他们的惰性变成积极性不能不让他们沾些利益。
有的贪,总比大家都一无所有,口袋里比脸还干净好一些吧?凡事有利必有弊,随着经济的繁荣,必然也会滋生一些不好的现象,这些可以通过完善法制来逐步解决,而不能因噎废食,为了防止贪弊,干脆大家都穷得一干二净,无从贪起好了。
可这些意思有的是不能摆到台面上来说的,他上次上书的时候,也只是委婉地说明了一下现在需要官民一体参与的必要性,如今有了皇上这句话,总算彻底踏实下来了。
夏浔颌首道:“皇上英明,只是这监督、执法之事在关内宜办,在关外,就难如登天。这里没有行政司法衙门,只有挂靠在兵备司下边的六科每科只有小猫三两只,就算长出七手八脚,能办得了甚么事?再说,他们本来就挂靠在军队里面,能监督得了军中将领们违法乱纪之事么?”
黄真笑眯眯地道:“我的国公爷您就别诉苦了,皇上说,复立衙门,乃是一件大事。若废而复立,立而不稳,将来再度裁撤,那朝廷威信就荡然无存了。可国公所言也是道理,而且皇上也希望,辽东能够重新设置府吏流官,以牧地方所以皇上这里还有一道旨意是要国公设立辽东幕府的。”黄真说着,从袖中摸出一卷黄绫画轴,郑重地捧在手上,递与夏浔。
夏浔接过心中一片茫然:“幕府?那不是日本人搞出来的玩意儿么,我中国也有幕府么?”
他却不知幕府在中国古已有之,明载于册的是汉代,而且汉代对这种制度的称呼就叫幕府,后来改了名字,制度还是一样再,唐代的藩镇就是幕府的一个极端代表,幕府的基本特征有四项:一、便宜置吏。二、财政上的自主权。三、军功赏罚的自主权。四、军事上决策指挥权。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官署和官吏。自秦汉以来,幕府的权力有时大有时小,后三项权力时不时的会有其中几项收归朝廷,可是第一项是必须保留的,只有这一项制度存在着,它才可以称之为幕府。
幕府制度在宋朝的时候基本取缔了,官吏任免权全部上收朝廷,说是基本取缔,是因为一些特殊地区,仍然有幕府,比如宋初戍守边疆的折家,就是自行任免官吏,而且到了北宋中后期乃到南宋时期,这种制度也未完全杜绝。
南渡之后就更不用说了,这家军那家军的,哪家没有自命将吏的权力?顶多事后报备一声。本来的历史上,明朝也是有幕府存在的,抗倭将领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等都曾招幕私人以为幕客,佐理军政事务。只是同前代不同,这都属于临时的差使,有职无署,事了即撤。
朱棣不想冒冒失失地在辽东重新开辟官署,以免立不住脚,重又裁撤贻笑天下,但是面对夏浔禀报的情形,也知道这是在辽东复立官署的极好时机,所以便想出了这个折衷之策,立辽东幕府,进一步放权给夏浔。幕府官署若站不住脚,那只是辽东总督个人的行为,如果站住了脚,朝廷一道诏书,幕府的官署与官吏,就摇身一变成了朝廷的府衙。
“我这位连襟还挺聪明啊,这么谨慎的招术,既可以解决辽东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旦失败,又没朝廷什么事……”
夏浔捧着圣旨咂巴咂巴嘴儿,忽然想起了电影《碟中谍》的精典台词:“如果……”政府将不会承认与此事有关。这个录音将在五秒后销毁,祝你好远……”
第579章辽东开幕
辽东总督奉旨开幕府的消息一经传开,立即在整个辽东引起了轩然大波,虽未封疆,却拥有开府的权力,这是何等的尊崇荣哦
随即,夏浔便下了招贤令,招贤令不仅面对辽东,而且是面对整个大明。不得志的读人有得是,其中有一些写不好八股文章,却不代表没有做事能力,而且其中大多数人仍旧一生视从仕为唯一的人生目标,这些人里面肯定有一些在听到辽东开幕的消息后,愿意赶来投效的。
在辽东,也有不少世家子弟、将校子弟、乃至部落酋长子弟拥有很高的学识,而且由于所处的环境,自小耳濡目染,拥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固然,对他们的任用会带来一定的问题,比如亲亲相顾必然带来一定的贪腐问题,夏浔如今正在用人之际,也是不拘一格。
隔离和对立必然带来一系列隐患,先融合再校正,是夏浔的主张,反正幕府官员非朝廷委派,来去方便,不合适的人随时可以叫他们卷铺盖回家。当然,对这些人还需要一定的考察和测试,这方面的工作就由黄真御使和礼部的张熙童负责了。
还有一部分官吏来员,就是流放的犯官及其家眷。明代流人,往北流放的主要集中在三万卫、辽海卫、铁岭卫。这三卫中有两卫就在开原,铁岭卫也近在咫尺,这倒方便了夏浔的选拔。
流官的罪名五花八门,有站错队的、有表错情的、有贪污受贿的、也有例霉催的,这些人为官多年,如果利用好了,这些宦海老手就可以带着那些毫无为官经验的新人迅速搭建起他的幕府班子了。
这些人由夏浔亲自挑选,已经初步具备规模的户科,现在改称司民署,仍旧由莫可领导莫可把流放辽东的犯官及其家眷的全部资料都给夏浔送了来,堆了齐人高的两大摞,夏浔就在房里逐份看着。两个还没送出手的罗斯姑娘暂时充当了他的侍婢和助手。
这两位姑娘既不通汉文,也不会汉语,只能给夏浔打打下手,侍候饮食,不过用她们帮忙,倒是不虞泄密,现在想要挤进幕府的人多了去了,都在千方百计的打听消息这种人情攻势连夏浔也吃不消,用这两个完全不懂中文的姑娘帮忙,谁也别想从她们那儿打听到什么消息。再说,两位姑娘身材出挑,栗发蓝眼,皮肤奶白,起码忙得头昏脑胀的时候,瞧瞧她们挺赏心悦目的。
“沈谷贾福建道监察御使,因纳贿荐人升授知县,事发,杖责一百,枷示各衙门三月后谪成开原三万卫。嗯,不要,贪污受贿的,一个不要!”
夏浔大笔一挥,把他~~“了。
“李锐取……”建文一党,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