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世看来,他在当时确实力挽狂澜,颇为顺利的再造大明了。
但是他自己刚刚开始建立自己的力量的时候,肯定也是非常混乱和坎坷的。
理论结合实际,一边行动一边筛选,最终构建出了现在这套体系。
完全冷静的考虑的话,自己确实没有必要为了心里舒服,就大费周折的去改名字。
对于官僚系统而言,单纯的改名字,属于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
更早的一个特别喜欢改名的皇帝叫“王莽”。
朱靖垣考虑了许久。
觉得如果是自己另外建立的新机构,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取特殊的名字。
反正是从无到有的建立的。
就像选年号的时候,自己直接避开了大同,专门去选择了大公。
对于原有的机构名字,就没有必要专门取修改了。
军机处这个名字也算不上特别晦气。
而且世祖皇帝对军机处的用法,比大清中后期的军机处更加贴合其本意。
与此同时,大明低级部队的参谋,确实是直接叫参谋的。
军机处是最顶级参谋们的联席会议,本身是带有一种量变产生质变的意义。
同时,大明的军机大臣,实际上也分成了两大类。
一类是实际干活的,年龄在四十到六十岁,军衔从少将到元帅不等。
负责设计准连和战略方案,也负责把方案做成正式文件,还负责预算核验等日常事务。
另一类是顾问性质的,都是已经退休的高级军官,他们只负责提供战略构想。
是让退休了仍然想参与战略规划的老将军元帅们的发挥余热的。
这些老将领们的身份地位都是超然的,他们的地位也将军机处的地位再次拔高了。
还让军机处有了一部分顶级将领培养交流会的功能。
新皇帝如果上来就把军机处改成总参谋部,可能让文武百官产生新皇帝降低军机处的地位,乃至要降低武官和军队地位的误解。
在全世界持续和平了十几年的情况下,军队方面最担心的就是这种风向。
恰好文官系统始终有这方面的倾向,朱靖垣还是因为和谈而拿到了巨大功劳的皇子。
朱靖垣在民间的风评也算不上武德充沛,甚至会被激进派认为过于仁慈。
朱靖垣这么仔细考量过之后,觉得自己暂时还是别去折腾没有实际意义的名字了。
就算是以后真的要折腾,也要在完成官职调整之后。
所以朱靖垣脑子里面考虑了一大堆之后,最终暂时把这件事情抛在脑后,开始按部就班的处理高级武官们的请辞奏疏。
首先安排几个大食国的参谋进军机处干活。
再拉几个打过交道的其他地区高级军官来出谋划策。
曾经负责配合接受切萨皮克半岛的海军将领邱良功,军衔上将。
曾经负责配合接收长岛的陆军将领卢俊德,军衔上将。
曾经负责新天府原子能工程的督军朱昭燮,军衔上将。
曾经负责处理魁北克事件的陆军督军朱广钧,军衔中将。
然后调整负责本土防卫的中军都督府的核心层。
“中军都督府海军督军朱简烣军衔升元帅,升任中军都督府总督军。”
“后军都督府陆军都督杨遇春军衔升元帅,调任中军都督府大都督兼陆军都督。”
朱简烣是出身襄王府的海军督军,曾经率领第一支双航母编队实战演练。
当时还专门前往新天府,接受了当时的太上皇朱仲梁和大食亲王朱靖垣的检阅。
陪同朱仲梁和朱靖垣参观了当时的新航母和舰载机并做了讲解。
朱靖垣对他有印象,恰好他的资历和年龄也已经足够,正好直接晋升元帅,担任负责本土防卫的中军都督府的总督军。
杨遇春今年五十九岁,本身在原有历史上也是个名人,还在右军都督府的大食地区任职过。
当初奥斯曼撤出北墨洲,大明对当地巴巴里海盗势力的歼灭战,就是杨遇春指挥的。
杨遇春所部当时有一个习惯,只要正式发起进攻以后,就不再接受投降了。
关键是还不喜欢接纳外族俘虏,拿下来的城市基本都是空城。
所以杨遇春在海外的名声不能说不好,只能说是非常坏了。
特别是在北墨洲某些地区,已经可以算是恶贯满盈,能令小儿止啼的恶魔了。
他的晋升却没有受到影响,现在朱靖垣还让他当大都督。
还是最尊贵的中军都督府的大都督。
按照大明现在的军事制度,在和平状态下,五大都督府的总督军是实职,但是五个大都督却都是虚职。
总督军有dú • lì明确的人选,主管整个都督府的政治事务。
大都督通常由当地的主要军种都督兼任,除了跨军种演习的时候,平时的实际管辖范围只限本军种内。
但大都督也确实是军队系统内最尊贵的职位。
大明没有统管整个军种的大都督,也没有统管所有都督府的大都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