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艘船的副炮数量,已经超过一艘一万五千吨巡洋舰的数量了。
“火力相当于一艘主力舰带着一艘巡洋舰,可能还得再加两艘驱逐舰。”
朱靖垣觉得,这些人应该暂时想象不到,二战时代的飞机集群攻击是什么概念。
想象不到未来一段时间的海战,海军防空作战的压力会有多大。
朱靖垣就下意识的尝试去误导他们,能不能让他们把副炮当初纯粹的副炮。
朱靖垣嘴里说着话,带着他们继续向前,来到了战舰前甲板的主炮下面。
格伦维尔抬头仰望炮塔上的火炮,稍微估算了一下火炮的身管比例:
“火炮口径应该是三百六十毫米,炮管的长度肯定超过口径的四十五倍。
“又可能达到了五十倍径……”
其他的几个人也跟着点头,都得出了差不多的结论。
朱靖垣听了之后也直接给了确定的回应:
“就是三百六十毫米,五十倍径的主炮,几位的经验都挺丰富的……”
几个外交人员得到了准确数据,但是表情却都变得有点难看。
火炮的身管比,也就是通常说的倍径,是直接体现火炮制造工艺水平的参数。
倍径越大,射程越远,落点越精准,制造也越困难。
原本的传统战列舰,使用的三百毫米口径火炮,在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大明用的就是四十五倍径了,泰西主要海军国家开始基本都是四十倍径。
到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他们在倍径这个参数上,才基本追到了大明。
其实原因是大明没有继续更新三百毫米口径的火炮。
当时的研究重点已经转到了三百六十毫米口径上。
在三百六十毫米口径上实现了五十倍径。
后续的四百二十毫米火炮,也直接以五十倍径为基础研发。
现在泰西主要海军国家,基本都能够造出三百六十毫米口径的火炮。
但是倍径就都不是很好看了,四十五倍径都有点困难,更不用说五十倍径了。
最关键的是,在何谈的时候,朱靖垣展示过大明的新炮弹。
三百毫米口径,四十五倍径的火炮,就能在十二公里距离上,击穿现有主力舰的装甲。
现在口径升级到了三百六十毫米,倍径提升到了五十。
那能够在十二公里距离上击穿多少毫米的装甲?
自己的新战列舰,如果防御这种火炮为标准,那要堆多厚的装甲啊……
格伦维尔、门罗、塔列朗这些外交和政治人物,跟着朱靖垣来看大明的新战舰,本来是本着探听和确认信息来的。
本来心中有一定的预期,大明的新战舰应该会有不小的优势。
但是都没有想象到,这些新战舰的规格会如此的夸张。
四万吨的体量,二十五节的航速,三百六十毫米的装甲,三百六十毫米的主炮。
大明的主力舰的确可以这么设计,这种设计方案显然也更加的“均衡”。
但是朱靖垣把装甲厚度缩到了三百毫米,把航速提升到了三十节。
现在他们脑补出来的这些参数,在他们看来就是个怪物。
全方面碾压的现有战舰的怪物。
更为痛苦的是,就算是他们也拿出足够的资金,放开建造同样四万吨的战舰,由于技术水平差距的原因,也做不出这种水平的战舰。
也许只有用五万吨,甚至更大的吨位,才能对这种四万吨战舰形成压制。
四万吨的战舰的建造成本,在他们看来已经高到无法接受了。
如果五万吨乃至更大的战舰,他们举国之力造不出几艘。
问题是,大明应该也能造更大的,也能造更多的船。
现在这种四万吨的全能战舰,现在现场直接就是两艘。
这意味着量产……
塔列朗、格伦维尔、门罗等人,不是很好开口确定这个消息。
不过夏尔的顾虑就很少了。
在跟着朱靖垣到处逛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也就直接问了出来:
“挚友啊,这种级别的超级战舰,大明准备建造多少艘?”
格伦维尔、塔列朗、门罗、杰斐逊等人顿时竖起了耳朵听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