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改革之后的官员,都已经直接隶属于朝廷了,现在只是兼任的名义上的藩国官员。
也不知道是无意还是人为,现在绝大部分藩国人都已经知道,努力了几十年都没有效果的撤藩,最终的决议是怎么确定下来的了。
就是这次的谈判代表,大食亲王朱靖垣直接推动的。
是他以配合谈判的名义,逼迫朝廷的老先生们不得不接受的。
是他要求皇帝开放六大行业,换取了本土权贵和精英接受了这个决议。
换句话说,就是大食亲王直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让自己从藩国臣子变成了大明官员。
或者是未来有很大概率能够变成大明官员。
这放在传统的东方文化氛围中,这就是近乎恩同再造的效果。
所以来自藩国代表们,要来见朱靖垣的时候,都是颇为激动,也都非常的郑重。
向两位亲王介绍,再次郑重行礼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朝着朱靖垣的。
无论是礼仪还是言语,都是格外的情真意切。
至于朱简烽这位亲王,那就是正常的朝堂礼仪了,说的话都是标准的敬辞。
行礼之后,更是基本都关注着朱靖垣这边,等着朱靖垣训话。
朱简烽当然感受到了这种氛围,但是完全不以为意,非常随意坐在椅子上看热闹。
比较特殊的是大食地区的两个藩国了。
两河流域的两河国,是在这次大战的过程中占领的土地建立的。
暂时是有藩国而无藩王,甚至也没有臣子的状态,后续也可能永远都不会有藩王和臣子了。
现在来的代表,是当地驻军充数的,所以对朱靖垣人没有什么感觉。
然后就是朱靖垣的大食国了。
大食国是波斯海湾西南诸国合并而成,藩国的臣子也都是原有藩国拼凑来的。
原本的藩国大部分臣子,都已经或者正在返回大明本土。
有的继续跟着撤藩亲王当幕僚,有的以士子的身份到吏部挂名,准备在大明重新进入仕途。
更多的干脆退出官场,去其他地区的民间谋生路去了。
现在大食国的臣子,理论上都是自愿留下来的,实际上很可能都是各个王府的「冤种」。
现在看上去也都是苦口苦面的。
朱靖垣看着自己理论上的王府长史,这个三十岁上下的消瘦中年官员,感觉自己能够从他的脸上看出一个「苦」字来。
不过这种心情也可以理解,在大明乃至整个世界的普通人看来,现在波斯海湾西南角那块地,除了沙子就还是沙子。
被动的在那种地方当官,在推动撤藩的藩王手下当藩国的官,当几乎永远见不到藩王的臣子,这种心情是其他官员永远体会不到的。
完全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
朱靖垣准备今天见面之后,找个机会跟对方好好聊聊。
自己母亲已经在准备人员和技术了,等到和谈结束就过去挖黑金(石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