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啊,像随身听之类,bā • jiǔ十年代不要卖得太火。”
“这还要问吗?红木家具当时都卖脱销了!”
“衣食住行呗,那个时候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什么东西都缺,前提是你回得去。”
这些答案有参考价值。
但也只是参考,季晟稍微记了一下。
随后,他看见了几个比较值得尝试的建议。
“挂历,bā • jiǔ十年代谁登上挂历的封面,谁就是正当红的角儿,从笑颜如花的晓庆阿姨……到了九十年代,挂历上婀娜多姿的无名女郎越来越多……那时候有的人快过年时候一个人就可能买几十本挂历……”
“上世纪80年代,挂历作为提示时间的老物什,是类比于三大件的存在,1985年,市面上一册挂历可以卖到十块钱,而在京城买一斤猪肉也不过才一块六毛钱。”
挂历当时卖得这么火?
价格还这么昂贵?
季晟还真的不清楚,不过他觉得这个建议似乎可行,“我记得之前穿越过去的时候是冬至日,那边确实快要过年了。”
他又继续看下去。
“《幽默大师》当时卖得非常火,最高峰的时候,一年甚至多达五十万册销量。”
“蝴蝶头饰,bā • jiǔ十年代的女孩子应该都记得这个,蝴蝶翅膀会动,边缘很容易挂头发,戴在头上再丑的人都觉得自己是女神。”
“楼主小时候没玩过挑棍吗?”
答案太多了。
好几百条。
还有人说“麦ru精”、“痰盂”之类的。
季晟看的眼睛都花了。
有些网上说的东西他这边仓库里就有,有的没有。
“答案太多了,我要不什么都带一点去试试看?”
季晟稍微琢磨了一下,觉得自己烦什么啊,直接背个一大包东西去不就得了?
说干就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