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费观的彩头(4/5)

“杨啸谷先生在古人笔记里找到了关于永昌窑的记载,刚好和窑王像上的文字契合,而唐代大邑置县,初名‘晋原县’,也和东关场考古发掘成果相契合。”

“这两年又在大邑公园坝工地发现了一个新窑址,出土大量隋唐残损陶瓷器。其中瓷碗九十多件、还有耳杯、高足杯、双耳罐、系罐、擂钵、陶盖多件,又在晋原镇西街发掘出录有‘大明嘉靖年制’款的青花瓷碗,八方形小白瓷碗,青花彩碗等多件。”

“到现在为止,邛州窑的窑口,已经整理出碗罐壶杯碟盘盂等十多种器型;发现又白、青、米黄、白黄、青花等多种釉色;胎骨有红、灰、灰白、白等四种,年代从隋代直到清代的完整世系,证明这个窑口和其它窑口一样,是一直传承有序的。”

“这个窑口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在隋唐时期的白釉,用了牛骨烧成的白灰,拌入白色黏土当中,作为化妆土刷在器物外围,烧成洁白表面的陶器后再挂釉,让瓷器变成白色或者淡青白、淡黄白色,胎厚釉浓,莹白如玉,特征还是非常明显的。”

“老弟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工美这次送展的邛窑瓷器,在业内引发了一场小小的轰动,用费观的说法,那就是“肉包子打狗”,被国博盯上了的东西,一般都回不了家了。

但是具体的发现细节,同在系统内的骆千和都不太清楚,周至却能解释得明明白白,让骆千和不免称奇。

“因为鉴定瓷器我还算在行,加上又是蜀大学生,蜀大博物馆里的邛窑瓷器很多,还全都具备考古记录,年代明确,是非常好的教材。”周至笑道:“所以我接触它们的机会,远比别人多得多,加上以前鉴定瓷器的经验,这两年蜀大和大邑文管所合作发掘出土的那批瓷器和碎片,我都有参与鉴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