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讲究字正腔圆,这个腔,指的其实就是“咬字”。
古人对吟唱早就研究得很透彻了,传统的咬字,其实是分作三个部分来讲的,那就是“出声”,“引腹”,以及“归韵”。
一个字的吐出,尤其是长声的时候会越发的明显。
“咬字”,是指把字头咬准,字头其实就是声母,而所谓的“出声”,就是把声母发准确。
“引腹”是指延长发响的韵母,通常也叫字腹。
“归韵“是字音的收尾。
所以发音过程就可以概括为三个要点: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
之所以会这么做,其原因却因为汉语本身自带高低音,而给它配上音乐后,却需要用曲调的高低来替换掉这种语言自带的高低音,从而在演唱时去掉“说话味儿”,以体现出音乐的最大魅力。
怎么解决呢?以“大海”二字来举例。
“大”字音高,“海”字音低,要在音乐里解决它,就要将“海”分作三个部分来处理。
先发出“喝”的音,这就是“出声”;然后长大嘴型放亮音色,这就是“引腹”,最后归到“爱”这个韵音上,这就是“归韵”。
这样就将“大——海——”变成了“大——喝爱——”,这样“大”和“爱”的音高本来就是相同的,只需要根据曲调来定高下就行了。
之前中国的吟诗唱曲,到戏剧表演,再到民族唱法,各类曲艺,基本都是如此。
京剧的“念白”里,这种表现尤为明显。
然而从邓丽君开始,这种千篇一律的歌演唱方法开始得到了改变,这就是她首先开始运用的——发音点意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