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真没经验,我怕是要给汗阿玛添麻烦,请他操心一番了。”
武拂衣如此说着,而见胤祹赞同地点头,便知他是支持听从康熙安排的。
儿女婚嫁也是政治结盟的方式之一,而胤祹则是采取凡事听皇上的明哲保身之法。
胤祹如此,不代表雍郡王如此。
武拂衣口头上表态让康熙做主,但不会全听皇上的安排。
此事与福晋、李氏都提过了,已经达成了共识,不主动挑选如今手握重权的人家。
弘昐成亲,不是他一个人的事。
他是雍郡王的庶长子,婚姻对象选择势必影响到嫡出的弟弟弘晖。
兄弟间庶嫡的身份差异,将来妯娌间娘家的关系是否融洽等等,这些都会对大家庭和睦与否造成直接影响。
绝对不能再次发生类似直郡王与太子相斗的悲剧。
武拂衣两年半前就明明白白地告诫过李氏。
为了不让人闲而生乱,还替李氏寻了编写汉满英字典编撰的差事。
如今看来李氏想通透了。她对儿子妻子的要求只提一条,品性要好,不要蓄意挑事的。
李氏本人有了新追求,要成为翻译家!
其实,英吉利文这玩意,她起初是被逼着学的,当然学习不积极。
可闲在家里,真的没事做。福晋念佛,宋氏被要求研习农书,武氏更苦逼,出门替茉雅琪与温宪公主挡枪去了。
宅斗都不起来。
海氏是前车之鉴。一直被关小黑屋,清汤寡水,连吃也吃不好。
李氏与大儿子聊天,当所谈内容是洋文时,母子两人就能说话就格外愉快些。
她被推一推动一动,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真就开始搞初阶三语互译词典了。
又得了四爷画的大饼,要是字典编得好,能自己起个笔名。将此出书,且收入理学院的教材中。
搞这种学术研究的原因,一开始并不是上瘾,而是有一股子不甘心在支撑着。
李氏想着学都学了,念书很辛苦又占据到生活大多数时间,如果不搞出些成绩怎么能顺气。连笔名也给自己拟定了,就叫「惊蛰先生」,她是在惊蛰时节出生的。
最终的编译方向是解剖学类。
谁叫她当时反对弘昐去墓地搞解剖。
那会被四爷教育了。可以对孩子提意见,但先要弄懂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再去提意见,而不能顽固地以长辈身份施压。
如此一来,就在搞翻译的这条路上慢慢前行。
两年半的初步成果却与解剖学无关。她本人不感兴趣血啊骨头的内容,而是先搞了有趣的诗词类词典。
当被问及对弘昐婚事有什么想法?
李氏还有些没回过神来,原来大儿子过两年要结婚了,那么找一个不打扰她做翻译的儿媳就好。
武拂衣带走了李氏编写的初阶词典稿件,答应今年内给出回应。之前承诺只要李氏编得好就给出书,这事会说到做到。
即便这一稿有缺陷,也会都给标注出来。哪怕一遍遍改,也不会让李氏的辛苦白费,终究能达到互译词典出版的标注。
武拂衣自己先审一遍稿,再叫胤禛看看是否有不合规矩的译文表达。计划用时用半年审稿,速度真的不慢,因为今年会很忙。
整个夏季留在京城内监国,连北郊庄子也没闲功夫去几回。
此后就要准备随圣驾南巡,此去江南可谓是危机四伏,难说是否会遇上鱼游沸鼎的风险。
审阅词典稿件,这实属忙里偷闲的活。
*
*
雍郡王府,闲云院。
胤禛在书房内也是非常忙碌。康熙让老四监国,意味着一大半的折子都在他的案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