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奇谭

第一千一四十一章 酝酿(3/4)

从行之人多达七八千。要说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像泰山封禅一般,带上已经臣服大唐的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作为封禅之礼的见证和威慑。

而以东宫猫坊小使的身份,抱着几只猫咪的女孩儿,自然也在从属于裴妃的随行人员之中,并且得到了专属一辆马车的优待。只是此时此刻,在她的面前,却摆上了一本写满名字和出身来历册子。

详细记述了自武德五年(公元622),唐朝举行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到近年因为征讨吐蕃,而在上元三年(677年)恩加的平虏破敌试\/制举;总计二十九次科举\/制举,六百多名选士的简明身籍过往。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则是显庆四年(659),唐高宗就在一次进士科考试后,驾临长安武成殿,召对天下诸州举人,也开创了殿试先河。据说,唐朝这次殿试开科八门,一次性录取了逾百名的举士。

其中,郭待封、张九龄、元万倾等5人成绩优异,得皇帝赞赏,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而这批人也构成后来天后所仰仗的,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着作郎元万顷为代表的「北门学士」班底;

而另外一些人虽然,没有资格成为北门学士,但也各有成就和官身。然而在马车摇曳的轻轻晃动中,将其作为某种消闲读物的女孩儿,在仔细翻阅了过半的内容之后,还是忍不住提出了一个问题:

「狸奴先生,太宗当初以科举广纳天下之良才,按道理说,是为天下广大的寒庶士人。学子。打开了舒展才智,报效朝廷的一扇通天之门;可是为何高门世族出身,竟然能达到六七成,甚至……」

「不愧是我教出来的学生,很快就注意到了整个关键性的差异了。」江畋趴在专门定制的绣案上点头到:「不过,所谓太宗的初衷和理想,固然是好的,但现实层层落实起来,就要差强人意了。」

「首先,世族和寒庶之间,根本就是不对等的存在;高门世族天然掌握,大量社会资源和影响力,也有足够余力在族人子弟中,培养方方面面的人才;甚至通过数量上的概率,诞生所谓的英杰。」

「而寒门庶族有什么呢?既缺少世代传承的财富和人脉、影响力等底蕴,也少有长期仕官入朝,所经营的家族名望、地位,乃至盘根错节的门人、故旧渊源,就算站在同一上,也相去甚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