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李轩有个优点,他知道自己的斤两,不会高估自己,也绝不膨胀。
他知道自己历次以来的大胜,有一大半是依靠新式兵器,新式战法取得。
真论兵法造诣,他未必能及得上这个时代的众多将领。他甚至连《孙子》,《六韬》等兵书都没研究透彻。
对这个时代的行军布阵,也很大程度都来自于李轩少年时代的记忆,李承基对李轩的教导,还有他自己的摸索。
所以李轩一方面沉下心思,穿梭于各部军营,了解各部的将领,军心,军情,士气等等,力图掌控住麾下的兵马;一方面则学曾国藩,结硬塞,打呆仗。
后者的军事思想,核心就是让自身先立于不败之地。
李轩不但在营塞上下功夫,严令各部高垒深壑,还亲自梳理后勤,保证物资粮草充足,后勤通畅。
这点倒是问题不大,毕竟是沿江作战。段东指挥的水师,又在江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这近四十万大军,在城外耽误足足十余日,才开始了正式攻城。
李轩依然不骄不躁,步步为营。
他先是花了五天时间,在距离城墙二里之外堆积了三座土山与炮台,将一百二十门红衣大炮,三百多门佛朗机炮置于其上。
然后借助四万神机营火枪,以及猛烈的炮火掩护,驱使宁王罪军与襄阳降军一步步的填平护城河,
此时襄阳在城内,大司命眼眸中的凝冷之意,总算是稍稍缓和了数分、
在她看来,襄阳叛军总算是阻住了颓势,不再像之前那样稍触即溃。城内的军心士气,也稍稍稳定了几分。
他们既然已坚守了二十天,那么再守半年,想必也没问题。
可她的身侧,白虎宫主史天泽却是暗暗苦笑。心想这位汾阳郡王,真不愧是天下无敌的神将!
在他看来,那位汾阳郡王可称是世间将领最讨厌的对手,掌控数倍之军,却还能四平八稳,稳扎稳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