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红军没有说话,他想起了九十年代一部很有名的电视剧《燕京人在纽约》,讲述了一批燕京人在纽约奋斗与挣扎的生存故事。
刚才夏红军说的那句话,就出自开篇第一句。
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的这股出国热,愈演愈烈。
只要说出国,不区分国家,美国,日本,西欧,东欧……新西兰,马来西亚,泰国,各大名校特别是名清北科等大学生倾巢而出。
于京沪等大城市演电影的、唱歌的、演话剧的、跳舞的、打乒乓球的、拉提琴的、画画的……所有能想到的几乎倾巢而出,有人说八十年代一线青年电影演员95%出国了,大概就剩下刘晓庆唐国强。
典型的例子就是抛下如日中天的事业,甘愿为了去美国洗盘子的影后陈冲。
还有个特点,除了名校生出国外,社会上已经参加工作的、二十多三十多岁的人辞职出国的特别多,就如《燕京人在纽约》里的姜文扮演的王起明是燕京某乐团有名的大提琴手。
当然,更不用说各种借高利贷给蛇头去偷渡客。
这年头,偷渡去美国的人被戏称为“万八哥、万八嫂”,意思是他们交给蛇头的偷渡费用是一万八千美元!
一万八千美元按照现在的黑市价将近15万人民币!在这个年代可是天文数字,但依旧挡不住有些宁可变卖全家资产甚至借钱交给蛇头。怀揣着各种梦想用各种方式成群结队奔赴异国他乡。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也就是从这个年代开始流传的吧?
最近那部《渴望》写完之后,自己就一直没动笔,主要是没找到好的题材。
要不咋也写一部关于出国留学这方面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